犯罪中止中的损害如何确定? 犯罪中止造成损害
一、犯罪中止中的损害如何确定?
1、中止犯造成的损害是为刑法所评价的达到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后果,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损害。
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犯罪行为一经实施,或多或少都会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损害,根本不存在没有造成损害的情形。如果将犯罪中止中的损害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损害,犯罪中止制度将名存实亡。既然有无造成损害具有决定是否对犯罪人发动刑罚的功能,那么,根据刑罚的谦抑性要求,只有当损害达到严重社会危害性时,才能将之纳入处罚范围。
2、将中止犯造成的损害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损害,与刑法设立中止免除处罚的目的相悖。
之所以规定对犯罪中止的处罚远轻于对犯罪未遂、犯罪预备的处罚,就在于鼓励行为人悬崖勒马,放弃正在实施的犯罪行为或积极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为其架设起一架后退的金桥,促使其迷途知返,从而大大降低犯罪既遂的可能性,大幅度减轻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如果将中止犯造成的损害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损害,不论犯罪中止造成损害的程度如何,都不能免除处罚,最轻也得减轻处罚,这会给行为人以错误导向,因为只要一犯罪就会造成损害,不论是否中止都要受到处罚,那么犯罪分子就会铤而走险,将犯罪进行到底,不利于鼓励犯罪分子及时放弃犯罪。
3、认定中止犯造成的损害必须是达到严重危害性的后果,符合立法本意,更是贯彻罪责刑相适应的内在要求。
如果认定中止犯造成的损害是一般意义上的损害,而无须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则有可能违背立法本意、违背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由此可见,如果将中止犯所造成的损害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损害而无须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中止反而成为法律从严惩处的情节,有违立法本意,也与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相悖。
二、犯罪中止的特征有哪些?
(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
(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
第一,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是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的行为。
第二,中止行为既可以作为的形式实施,也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
第三,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成立条件,但这种结果,是行为人主观追求的和行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这里的犯罪过程,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
(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
在犯罪行为尚未着手之前,要是行为人此时因为自身原因,在能够继续实施犯罪的情况下,没有继续实施的话,则就会构成犯罪中止。此时也是会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的,此时也是需要及时的注意了解的。